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宋建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宋建国是我国北派山子雕的著名艺术大师,他独特的创作思想与风格在玉界拥有重要影响。《中国和田玉》主编池宝嘉先生近期专访宋大师,就当代玉雕艺术的诸多问题与宋大师进行了深入探讨。访谈内容如下:
池宝嘉(以下简称池):传统玉雕讲究材质之美、工艺之美、造型之美、纹饰之美,而宋大师提出以中华文化根脉为治玉核心理念,追求玉雕创作的文化归属与文化价值。例如《意蕴中华》大型山子,正面为孔子,背面为老子,左侧为禅宗老祖达摩与弟子神光悟道的场景,儒、释、道三教妙聚一体,松、柏与菩提环绕星云,意境悠远深邃,内容博大和谐,画面随形就色,变化多端。请宋大师阐述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实践。
宋建国(以下简称宋):在多年的玉雕创作当中,我发现这个行业中存在两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个是认为雕技+材料=价值。其实这是不全面的,这导致人们长期认为传统玉雕不是艺术性而是技巧性的东西。一个有一些天赋的工人,不管有没有文化,只要长期勤奋的积累,最后都可以达到技艺精湛的水平,但是如果没有思维与艺术的突破,他的作品只是一种惯性的制作,这就不是真正的创作。另一个是标签艺术。传统的东西如何去提炼它的精华?现在有很多人想要追求文化,但本身没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都变成了标签化的东西,选一些典故,放一些故事,认为这就是文化了,这种文化是生硬地贴在上面的,而不是融贯于内心的。所以我提出了以中华文化根脉为治玉核心理念,将自己对文化对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创作,用自己的感情感染人们。
池:我们再回到《意蕴中华》这件作品,谈谈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宋:《意蕴中华》是我对三教文化在中国老百姓当中的美的感受的一种再现。形成中华文化的三大直系是儒释道,它们造就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雄浑壮阔、厚重的文化感受。我将自己对中华文化,对三教的感受和理解融入作品。儒家长期作为皇家正统,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我在作品正面表现儒家的入世文化,佛教和道教文化作为一种辅助位于背面,还有一面用了象征性的景物:青松代表儒教,古柏代表道教,菩提代表佛教。《意蕴中华》在雕刻手法中打破了材料的局限和颜色的综合关系,层层推进,协调有序,体现一种大中华融合文化的思想。加入了一些现代审美的东西,所以构图中不是局限于传统的布局,更注重时代文化审美的表现。
池:传统山子玉雕一般以山水人物的层次结构与场景故事来表现一种艺术境界,艺术的美与教化功能是融为一体的,而宋大师主张大我之境,突出人文情怀。这种治玉观念与传统玉雕的区别与相同之处是什么?
宋:最大的区别是感悟方面的。感是直观的,悟是升华的,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再现,只表现感官的时候,还是凡俗的,而悟是一种境界。我的玉雕山水,首先是要表现题材内在的人物胸怀,境界,要描述的概念是什么,把这些吃透,再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代这些人物来表现对天地,对人的情感。我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天地表象的表现,更是对心境的一种体现。
池:您的作品主观性的意识比较多。
宋:是的,但不是生搬硬套,是把自己对文化对故事的理解表现出来。像郑板桥说的,眼前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上之竹,经过三次提炼整合之后,达到一种境界之美。经过各种思想和情怀加工之后,体现一种自己认为美的东西,然后再感动别人。
池:传统山子雕强调技艺,强调场景,追求技能对材料改造融合的景观之美。这种美在宋大师看来是小美,经过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是可以完成的。您的作品,强调自然的心境,主观的磨合比较多,这样的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表现的不一定是现实中的具象场景,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移花接木,而是把人格美,境界美,文化美,自然美融合在一起,更为抽象。
宋:这就是一种意境,气韵生动,浑然博大。如何将气场气韵与作品融合到一起,是我这些年研究的课题。
池:中国玉雕是传统文化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与传统玉雕题材有着密切关系,请问宋大师您不主张简单地将古典绘画搬到和田玉作品的场景,您是否认为应该以形聚神,立其念,成其行,修心入境,表达艺术家的主观心绪?因为我看到您的作品吸取了许多传统绘画与审美的精华,表现古雅神秘的精神气象。
宋:这是文心治玉的一种表述,我是画写意画的,讲究形神完备,以形聚神,我们是有目的地借助形来体现人文精神和思想。中国画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大道至简,是中国形象语言的高度浓缩,在玉雕作品中我也非常注重这一点。咱们行业中的工匠注重外在东西比较多,工匠的一种心理是:工艺,通过工体现艺术,没有工怎么计算价值呢。我的徒弟也曾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徒弟做《中华佛韵》的藤条,做了半个月,做得非常精致,但是从整体来看是影响效果的,徒弟不愿意去掉,觉得做了这么久,去掉很可惜,但我还是坚定地去掉了,去掉后布局更加完美,徒弟也慢慢接受了。一般的工匠在乎的是技术技巧的展示,而我提倡的是在艺术当中把所有感觉融入到笔墨当中。像齐白石,不是仅仅表现一枝一叶多么繁茂,而是通过这一枝一叶的高度概括,体现他对美,对物象的归纳,笔墨横扫千秋。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感受更好的表现在作品上。
池:中国国画讲究写意,中国画的简略、概括,在国际艺术界中的地位目前不如油画,宋大师怎么看?
宋:看的见的都是工匠们想表现的手艺。五色使人眼盲,老子说五颜六色的东西会让你眼花缭乱。看得见的东西都属于小美范畴,大美的东西是需要你去感受的。西方油画从现象入手,色彩,线条,让你直观的去感受,他们的东西有眼界,但是缺乏境界,他们是用科学来解释的。但是意象呢,是无限的。所以在国画当中,不能用科学二字,科学是一种逻辑学,西方透视是一种科学的逻辑学,东方的意象学是抽象的,但是,没有它解读不了的。所以,我把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后,提出了“空间意象透视”。太极的理念到现在人们也无法再升华,我构想的“意象透视”关系也是借助这个s线,s线在西方是美的一种韵律线,利用s线在玉雕上表现,是我深信不疑的体会。几十年如一日,现在,按照模式制作的人很多,突破性的东西跟现实有一定距离,研究的人很少,而我就是想要研究这个。
池:在文心治玉理念的指引下,您突破了传统玉雕经验主义的口传心授,主张因人因玉而异,雕刻过程中顺其自然,寻找儒家的入世之美和道家的无为之美融入艺术创作。请问您如何提炼传统文化中美的要素,忽略小美,开拓智性的通道,进入大美之境。
宋:我的师傅是个老艺人,他的两句话我记忆深刻。一句是因材施艺,量料取材。一句是要学会活用工具。这对我影响很大。这几十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到意到笔不到,工具不到。该做的地方必须做,不是必须做的地方,怎样达到通过做的地方达到不做而做的效果。原来的表现属于制作范畴,但通过艺术的表现达到不做而做的境界,上升到一种理论上的东西,做而无做作,不做之做,才是一种大美。
池:您的设计理念是调动整个材料所有的形色质地,您有这种驾驭能力,作品体现的内涵当然会更丰富,如果你提炼的境界更高,作品的价值和格调也会更高。
宋:这方面我将气场学运用其中。我做的小狗,一歪脖子,鼻子那里最高,玉石别的地方都没有动,借助天地的气场和神韵,这里面是提炼出了狗的天性、天地的精神和人对美的一种领会。天人合一,是我的设计理念之一。
池:玉雕的创作讲究因形设计,您的天地精神是否讲这种自然关系呢?
宋:在审美学当中,我不受西方对称对应关系的局限,不是两个眼睛两个肩膀必须一样,我做活随心所欲,但是感到什么也不缺,没有任何不舒服,很自然,甚至不可思议。达到一切都存在,无所不能,只看你有没有能力去驾驭它。这就是透视线,包括山水人物动物,借助阴阳八卦的平衡关系,又借助了天地造物的天地精神关系。
池:在珍贵的玉石中,您善于借用所有的一切,分析玉材中的所有问题,因势利导,做到大道至简,做到层次分明,让人在欣赏的时候又会觉得与当代的文化和思想都能沟通。
宋:天地的精神就是大美,天地的美会让我们心底坦然,踏实也是一种大美的体现,所以我要求作品的气场要浑厚,气韵要通透,让人觉得不憋气不压抑,感觉非常畅快,有一种气贯长虹的感觉。这都是在气场,在艺术上我想要表述的。在不同场合,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下,用不同的办法,不同的感受创作出不同的透视境界和透视关系。胸怀宇宙,才能代表宇宙之大美,这样就可以体现出大美之境。
池:我感到您的作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意象,那是一种艺术的气场韵律。您是否认为这就是您追求的空间透视效果,这应该如何理解。
宋:艺术是可以感染人的,是让人们在精神境界中享受现实生活享受不到的东西。如果从事艺术的我们没有境界,表现的东西会产生视觉疲劳,所以我们要通过艺术将自己对美,对世界,对宇宙,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出来,来舒缓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苦闷。所以高大威猛、奇秀隽永的直观艺术欣赏后,留下的是回味,这种回味让你一生都享用不尽。很多高境界的美和文化都是前人总结并大道至简地浓缩出来的,能让后人感同身受。你所有的感受都融入到一件作品中,能让人品味到,这就是大道至简,这是中国审美和西方审美的不同,西方是给你直观的激情,东方的美则是内在的,慢慢细品和体会的,能洗涤心灵的东西。
池:艺术作品内涵是丰富的,多层次的,人类高尚的精神生活统统与艺术的复杂审美相关。
宋:我作品内的意象和气场韵律来自于三个层面。世俗层面,是眼前看到的东西,是比较严肃认真的东西;文化层面,文学的,艺术的,人为情怀,也不排除理念的东西;理念层面,更多的体现儒释道的思想,是境界美,超越了世俗的局限。比如儒教追求世界的完美,佛教提倡的彼岸的完美,道教提倡的自然的完美。
我追求的空间透视效果有两点,一是气,有冲击力的,气韵生动,气贯长虹,气场比较足,整体比较完整的。这种表现多数是有激情的,给人一种壮观的感受,减轻人们的压力,体现一种理想的境界。二是空,超然的一种东西,像陶渊明的田园诗一样,无拘无束,没有任何局限,进入一种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桃园境界,好像那里没有任何不适之处,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这种透视关系就好像在梦里一样,你可以感受到你看见的东西,想看见的东西,上天入地,什么都可以做到,在这个艺术当中,可以根据情节内容自由的来表现。像《夜游赤壁》,改变了天地的绝对关系,山是白的,水是黑的,使人们感受到超然的一种东西,释放出一种真正的情感。这种透视是一种境界性,文化性的东西,也是通过对中国意象三点透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的意象透视。
透视空间当中,我们要用自己的情怀代表天地,理解天地,驾驭天地,来体现大美之境,把宇宙的气势气韵,无所不包的精神和美体现出来。
池: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派玉雕与苏扬二州为代表的南派玉雕风格是有区别的。比如北京玉雕讲究平衡规矩,庄严大气,而扬州和苏州玉雕讲究精工雕琢,婉约秀美。以我的观察,您的作品传承北派玉雕的某些风格但又不尽然,您更多地强调自然合理,妙境天成,气韵饱满,境界壮阔。您如何评价您的作品那种让人过目不忘的个人风格?
宋:我对国画的审美情有独钟,所以在作品的取舍和安排景物中,是按照国画的审美的原则的。但又融入了当代的人文情怀,形成了以经典人物和内容为主,其他位置虚化,更好的突出主题的立体国画。我也学习南方工艺上的精湛,但又觉得,很好的材料,无人关系,何必要雕。我们做艺术,目的是更好的体现文化、艺术与材料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制作的价值,如果只体现制作的价值,就会受到局限。所以我更多的以立体国画形式,体现国画的取舍审美和天然材料的自然美。所以我将天人合一作为艺术创作的追求,在这当中,更多的融入笔墨,气韵,气场的关系;所以我的作品追求气韵饱满。我按照阴阳开合的关系,协调顺理情节,统领整合作品,将内容按照主次关系融入到山子中。我是把自己的个人审美感觉利用虚实关系,主次关系,夸张对比关系来进行整合,让作品表现的主题一目了然,细看能又深入到万千。
池:关于玉雕的南北各派风格是各有长处的。精雕和少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您追求的自然和您的观念是有密切关系的。
宋:妙境天成,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就是自然而然,而不是有意识的去制造。我们在飞机上看,人造的工程远没有自然的大山河流能触动人心,所以一定要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天地精神,融入自己的理念,而不是生挖硬刻的强硬表现。
北派是从皇家文化衍化而来的,代表着皇家的博大宽厚,以规矩方圆为特点,非常庄重。我是把国画的精神引入进来,打破了它的这种宁静,注入了活力,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从气势、气场、气度和人文思想的一种体现上来说,北派是一种皇家气势,我注入的是当代艺术家的艺术体会和道家理念的体现。
我创作时从不给自己设限,做以前,不定任何规矩;做当中,不受任何局限。
池:如果说南派玉雕追求技艺的鬼斧神工,那么您是否在强调表现北派玉雕独特的气韵?如《夜游赤壁》的白山黑水表现的韵律是天人合一之境;《道法自然》构思巧妙,飘逸空灵;《大道无极》显实就虚,黑白妙然。这些作品文化意蕴厚重,人文内涵丰富,同时亦显现出某种空灵与清丽。您如何解释这种意象与韵律,是神来之气,还是自然与灵变,超然与写意?您是否认为这种艺术才是沟通人与天地的情感?
宋:南派玉雕有一种非常极致的精细,但是这个和我的审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我倡导的是韵律美,情调美,是一种你在心里慢慢愉悦的美,是自己偷着乐的,能激活你身心的一种东西。像草原长调,就是一种从内腔发出的一场大风,是高山流水中的天籁,这些东西不是靠词语多么华丽,而是一种天地的精神,一种能揭示,穿透人的灵魂的东西,能触目难忘,能洗涤你心灵的尘埃,我想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东西,不靠词汇表达,而是靠感受。玉本身就是润泽而晶莹却又让你看不透的东西,所以我像要一种要你慢慢去体会去感受的美。造型要有,但又不能有过多的人工,要保留更多自然形成的部分。自然的东西,我们要调理它,顺理它,完美它,使它更具感召力。让你看了是一种感受,有深厚的体会。我觉得这才是中国的美。
池:您这种风格和目前玉雕强调的细致是冲突的,您不强调技艺,那您能否被中国玉雕界接受?
宋:过于精细,就显得小气,艺术层面上,如果一味强调精细,有时也体现不出那种感受,所以,这种表现还是有局限的,只能说你完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作品。你强调精美的同时,又失掉了一部分玉本身的魅力。雕刻过甚伤其神,过度注重工和料是片面的。
池:和田玉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审美都是传承和变化的,以黑白相间的和田青花玉近年受到大众的关注,您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是采用青花子料,请问您对青花玉的理解。
宋:青花玉的根基与中国文化的阴阳有关系,青花玉就是黑白关系,深深的埋藏在中国文化的精髓里面。我一见到青花玉就很振奋,因为我是学水墨画的,青花玉可以勾起我创作的欲望。青花玉里蕴藏着很多的中国文化,就看我们怎么去体现。
玉雕创作很繁荣,但也逐步地世俗化了,我认为应该用文化来进行深化。我就喜欢用青花玉去体现中国文化的境界美,理念美,文化美,时代美。
青花玉当中蕴含着道家的阴阳文化,我用四美来规范它。艺术形式美,是体现美的规律的人工创作,可谓“第二自然”;理念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当中提倡的一种道德行为的东西;文化美体现的是故事情节和几千年文化的高度精炼;最终用时代美,代表时代的高度,用艺术的语言叙述它,让人感触到作品的芬芳。
池:您的作品既不像邱启敬的朦胧,又不像扬州的精细写实,也不像苏州那样追求古典雅致,您在北方玉雕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是北方玉雕的一个分支,您怎么看自己今后的市场表现?
宋:任何东西,首先自己得有信心,得坚定自己的信念,这些信念是建立在自己的优势的基础上的。我认为玉雕应该讲究文化和功力的体现。如果只说一个方面,很多人都比我强,但从整体来说是我的优势。我既能画出来,又能在文化当中体会它,在和田玉的创作方面有几十年的经验,我借助中西文化的美学观念,能够综合地去体现,主旋律是中国文化审美。中国文化审美是道家和儒家对道德行为美的追求。体现在造型当中就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功力,继承中华几千年书法笔墨的文化和美学的修养在里面。形式表现上是一种写意,是高度的浓缩和概括。借助天人合一的理念,把材料的一切优势融入其中。
《中国和田玉》主编池宝嘉
周汝刚:一簇微光的力量足以显耀世界
2016-01-15 17:30:55
东经85 北纬43——玛纳斯碧玉探访行记
2015-03-20 15:43:48
人与自然的解读——点评宋建国作品《参禅悟道》
2015-03-20 15:20:34
大美养心——点评宋建国作品《易道开天》
2015-03-20 15: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