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去年春节后,扬州玉器商人唐永兴家中来了一位青海贵客——中国玉商巨擘、青海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长、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捐赠人刘盛春。中国玉器界的大腕为何会“屈尊”拜访业界名不见经传的唐永兴?行内人都知道,唐永兴家里藏着宝——一把长146厘米、宽20厘米、高40厘米、重近200公斤、敢称“天下第一”的玉如意。
偶得青海来的旷世奇石
“得到玉如意的料真是偶然!我到现在都认为,这是老天的恩赐!”18日晚,向记者谈起这块青海来的旷世奇石,唐永兴依旧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2004年盛夏,一个星期天的午后,酷热如火。“这么热的天气,就不要出去看料了!”妻子菊芬随口一说。准备出门的唐永兴眉头一皱,说:“一周就这么一天有时间去看料,如果不去,心里不踏实。”妻子没辙,只得硬着头皮跟他一起前往自发形成的扬州大桥东的玉石料市场。
进入玉石料市场后,还没看几家,唐永兴便在一家青海玉石商处停住了脚步,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兴奋。原来,他看到了一块长条状的巨大昆仑玉毛料,重半吨有余。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他发现,僵皮(玉石外的毛料层)上几乎没有裂缝,成色也不错,里面藏有好玉的几率很高。当时,他便在脑海里作出决断,不管对方出什么价格,要定这块玉了。
还没等唐永兴开口,这位青海昆仑玉商就说:“自从两个月前将这块料运到扬州后,已有不少人来谈价格,但离我预计的出手价格还有些差距……”“我在出价最高的基础上再加价一成……”为人爽快的唐永兴听出对方话中之意后,随即打断对方话语说。“既然这位老板这么爽快!我再不答应就显得我小气了!行,就这么定了!”该青海玉石商迅速答应成交。
就在两人谈话间,不少买料的扬州本地玉商都围了过来,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其中,便有扬州本地玉石商惊叹:“现在行情不是很好,花这么大的价钱购买这么一块巨料,风险实在太大!我当时正是考虑这一点才放弃的!”
琢一把“天下第一”的玉如意
当天下午,唐永兴没作丝毫停留,用卡车将这块料运到湾头“开玉”。包括卖这块料的青海昆仑玉商在内,有数十名玉商跟去,众人都为唐永兴捏一把汗。
随着僵皮去除,被其包裹的昆仑玉露出藏了千年的洁白“芳容”,在场所有人都惊叹不已:“这么大一块昆仑玉,成色如此温润,而且几乎没有裂缝,真是太罕见!”平时话不多的唐永兴也难抑兴奋之情:“今得此玉,一生无憾!”
去除僵皮后称重,该玉净重300余公斤,经鉴定,为一级昆仑玉,价值不菲。很多同行都羡慕地称,唐永兴这次购玉就像中了一次500万的彩票大奖。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唐永兴便成了扬州玉器行业的新闻人物。每有客人到访,必问及此玉。所有行内人都在琢磨,他将如何使用这块玉?
按照玉商的传统做法,大多数人会将这块玉切成小块,再分别制成小件后售卖,这样更有利于资金回笼、赚取利润。为让唐永兴认同这一做法,不少同行都主动上门“建言”。然而,他却作出了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决定——将这块玉雕琢成天下第一大的玉如意。
为何唐永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本人偏爱做大件玉器,而且如此大块头、品质如此高的昆仑玉本来就很难求。可以说,我这一生也不会再碰到这样一块玉了。如果我单纯从赚钱角度出发,实在对不起这块宝玉,严重点说就是暴殄天物!”
2004年深秋,唐永兴决定将该玉交给江都一位专雕如意的匡建民雕琢成器后,再次引起业界的强烈关注。与唐永兴得玉一样,匡建民也受宠若惊:“一生用这样的材料来做一把如意,此生无憾!”
3年之工引来玉商巨擘刘盛春
很多行内人都在问:为何唐永兴选中当时名声不算大的匡建民?
原来,早在2002前后,做了10年玉雕的匡建民便自立“门户”。虽然工艺精湛,但少人问津,于是,他来到扬州,向多名玉商毛遂自荐。在找到唐永兴时,他开门见山地说:“我听人说,唐老板买了一块料,放在另外一个玉雕师傅处已有好几个月,至今该师傅还没有动手加工!”
他的一席话说出了唐永兴的烦心事。唐永兴认为匡建民是一个很有钻劲的人,便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细细看其作品,唐永兴看准该人并非等闲之辈,而且最擅长雕刻如意。
经进一步深入交谈后,唐永兴将这块已“闲置”数月的玉料托付于匡建民。2003年6月,匡建民耗时一年有余,将这块料加工成一把长约1米的如意,并迅速被一位北京玉商看中买去,后这把如意在北京古玩城拍出“天价”。自此,唐永兴、匡建民开始全方位的合作。
2008年春节前,以传统童子、灵芝为题材,经过3年多的精雕细刻,一把“天下第一”的玉如意终于“大器晚成”。而在此前,中国最大玉如意是一把长达138厘米的新疆玉如意,并在2006年拍出了2200万的成交价。
同年3月,受刘盛春等邀请,该件玉如意随同3030枚奥运奖牌玉环一起运抵上海,并作为昆仑玉玉器珍品在上海进行展示。
此后的一年多来,已有数不清的外地玉商慕名而来,欲购买此如意。上月,一位台湾玉商已开出令同行艳羡的价格收购该玉器,但唐永兴还是没舍得出手。对此,他坦言,他虽然是一名玉商,但也是一个爱玉之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也一样
“40岁以前的日子里,我在失败和挫折中徘徊;后来的几年里,我才算有所成!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很少与外人提及那些辛酸历程!”19日晚,唐永兴在家里,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
1963年,唐永兴出生于邗江槐泗一户农村家庭,读书至17岁后便在家务农。不过,当时年纪尚小的他深知,农村娃想要有出息,要么读书,要么学手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知邗江玉器厂招工的消息后,当即报名并被录取。
从进厂第一天起,他便立志要在这一行混出点名堂。然而,由于玉器市场很不景气,他在厂里上班两年多后,该厂便倒闭了。此后,家人要他去当钣金工,说那挣钱多。然而,就快要到钣金厂上班时,他又改了主意,决定留在玉器这一行。那段时期,与其一起到玉器厂当学徒的17人中,仅剩他一人还在坚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玉器行业。唐永兴也开始单干。然而,刚有起色的他又遭遇了一次玉器低迷期,不得不再次到情况稍好的私人玉器厂里打工。干了两年后,他试图东山再起。哪知,这次他跌得更重,带着1000多件作品前往深圳自销时却无买家问津。再把这些玉器带回来实在不划算,他一气之下将这些玉统统倒进了海里。回来后,他关了厂,也因此欠下大笔外债。1995年,他和妻女在债主逼债中度过了那一个最心酸的春节。
屡战屡败让唐永兴痛定思痛,老老实实呆在其他私人玉器厂里打了6年工。2001年前后,看准玉器行情将迎来牛市,他再次出击。“也许真的时来运转,这次开厂后一切都很顺利,而且每年的产值都在稳步上升!即便是眼前的金融危机,很多同行通过关厂休养生息,但我还没有这样的打算,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度过这个困难时期!”唐永兴信心十足地说,“我的女儿现在也加入了这一行,我希望她在经营思路和企业管理上能有所突破,把生意做强做大,创自己的品牌。”
去年,随着扬州玉石料市场的建成运营,唐永兴关掉了原来人气很旺的门面店,率先入驻该市场。和其他扬州民间玉商的想法一样,他希望扬州的玉器业能发挥出更大的整体聚合效应,让扬州玉器永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