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勤奋好学,不停攀登;他虚怀若谷;为人谦和;他内心善良,乐善好施。他就是当今金银错第一人——马进贵。
迈入古稀之年的马进贵,在玉雕路上走了半个世纪。他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犹如经他的传世作品一样,温润内敛,如诗如歌。人生的价值,在雕琢中逐渐充实,青涩的梦想,在磨砺中愈加清晰。
在马进贵心中,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还是当学徒的日子:那端着饭赶往车间看活的急切;那宿舍楼道灯光下,笔在纸上沙沙响的声音;那故宫一整天,描摹艺术精品的静谧;那夜色中,与师傅小酌的酣畅;那玉雕机上,如同音乐旋律般雕琢声……
快乐的时光
30年前,马进贵(左)在北京学艺时,与蒋通老艺人产生了深厚的师徒情。
如果岁月可以停滞,马进贵愿意永远留在当学徒的那段岁月里,玉雕艺术的博大精深,吸收知识的那种快乐,师傅言传身教的那种幸福,都让他沉浸其中。
1964年,17岁的马进贵考入新疆玉雕厂,成为建厂的首批学员。1966 年,由于聪敏好学,马进贵被派往上海玉雕厂学习,师从林之文老艺人。林之文年届六旬,和蔼可亲,对徒弟要求严格。每天给马进贵布置绘画、泥塑作业,要是没完成作业就一顿狠批。在老师的鞭策下,马进贵更加勤奋,除了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他还借阅厂里的图册临摹,怕影响同宿舍人休息,他就以凳为桌,在楼道的灯光下常常画到凌晨。
上海玉雕厂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上班时间不许到别人工作台,下班后不能留人。只有短暂的午休间隙,工人们才可以在车间交流。午休铃声一响,马进贵就一路快跑到食堂,抢在人潮前打上饭,边走边吃,赶回车间看别人做的活,车间有两百台机器,每天只能看几个作品,大半年的学习,让马进贵打下了良好的炉瓶雕刻基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当年12月,红卫兵破四旧,封了玉雕厂的门,带着遗憾,马进贵回到新疆。
1971年,马进贵到北京玉雕厂学习,分配到了柳朝国带队的车间,跟着柳朝国学艺。没多久,宿舍楼的蒋通老艺人引起了马进贵的兴趣。老人是北京玉雕厂退休返聘的技术尖子,家在通县。有一天,马进贵来到蒋通面前,想拜师学艺。老人笑了:“拜不拜师不重要,就看你有没有悟性。”马进贵现场用橡皮泥捏了一个翅虎,老人一看还不错,就答应了下来。
之后马进贵白天在玉雕厂学习,晚上就跟着蒋通学艺,两人常常就着一碟小菜,二两散酒,一聊就是大半宿。在与蒋通相处的日子里,老人那质朴的生活理念,诚信的技艺原则,刻苦的钻研精神,深深烙在马进贵心中。
每周日,老人返回通县,马进贵就背着画夹去故宫临摹珍贵艺术品。两个馒头就着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就是他的午餐。直到故宫清场,才依依不舍离开。结业前,蒋通找到马进贵,想留一张合影,只因再见面就不知是何年。年轻的马进贵这才感受到离别的忧伤,他花半个月工资买了一双新皮鞋,请老人一起到照相馆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
后知后觉
历史的长河中,一门古老技艺的失传容易,而重新拾回,却需要付出极大代价。我国艺术瑰宝——金银错也不例外。
在北京学艺时,玉雕厂陈列室,一件金银错作品让马进贵内心波澜起伏,玉器薄胎压金银丝镶嵌宝石,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可惜这种技艺已随老艺人潘秉衡的离世而失传,这让马进贵怅然若失,他多方请教金银错的加工技术,却只了解到大概的工艺,核心技术没人能掌握。
回到新疆玉雕厂后,马进贵决定亲自尝试做一件金银错作品,细节全靠自己摸索,一件活做了7 个月,还没有成型。厂子的领导认为马进贵是故意磨洋工,专门叫到办公室训话,让他提高生产效率,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马进贵对于金银错的首次尝试,被迫停止。
2002年,55岁的马进贵,也有了更多自信重新钻研失传的金银错工艺。做新疆特色的玉雕作品,给自己人生一个交代,马进贵认为,一个人后知后觉,也好过一辈子不知不觉。
三年后,克服了种种技术难关,一件精美的金银错作品摆在了北京天工奖展会上。这件饱含心血的艺术作品,在评委中引起了轰动,本以为失传的金银错再现在人们眼前,让人难以相信。送选作品当年就获得了银奖,马进贵的名声也一下在全国玉雕界叫响。近十几年来,马进贵的创作主题以金银错嵌宝石为代表,以中国传统玉雕器皿为主,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西域玉雕风格,使其独树一帜,被誉为当今“金银错”第一人。
生命的价值
疾病缠身,70岁的马进贵大师依然坚持每周到工作室给徒弟指点作品。
坚持学习,是马进贵养成的好习惯。每天晚上他都会抽出时间看书,了解工艺品的发展方向,鉴赏精美的作品,他觉得,看到好的作品真是一种享受。
金银错的技法探究,也在他不断超越自己的路上,释放出越来越美的光芒。刚开始的单线条镶嵌,突破到最细0.26毫米开槽。掌握这个技术后,又开始尝试金片与金丝的结合,从简单图案到复杂图案的变化,镶嵌技术不断提升,甚至在金片上再开槽,镶嵌宝石……
马进贵表示,金银错虽然在他手里复活,但他也只是刚入门,金银错艺术前景无限,一定会大放光芒。玉雕人才济济,艺术永无止境,被超越是迟早的事,让这门雕刻艺术走向辉煌,还需要一代代玉雕艺人的不懈努力。
马进贵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出价值。他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就看怎么能活出价值。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能积累多少财富,而是看他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社会。人需要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不该庸庸碌碌过完一生。”他坚信:“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持之以恒,都能做好。”
他说:“再过一百年,可能没人会记住我的名字,但一定还有人欣赏我的作品,这就足够了。”
马进贵专访:
马进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新疆宝玉石协会常务副会长、“金银错”第一人。
博观,以下简称博。马进贵,以下简称马。
博:加入了金银错工艺的玉器往往有着鲜明的西域风情,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以为金银错最早是西域人发明的呢。
马:还真不是,金银错工艺最早出现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那时的许多器皿、车马器具甚至兵器上的装饰图案都是以金银错工艺实现的。
博:现在的金银错与商周时代的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或改进吗?
马:只能说现代的工具可能使用起来更顺手,但工艺的基本原理没有本质差别。都是先在器物表面绘出精美图案,依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再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然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
博:一说起金银错,人们总会把它跟“痕都斯坦”联系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马:准确的说,人们是习惯把金银错与痕都斯坦玉器联系起来。金银错最早在我国出现的时候,是没有运用在玉器雕刻方面的。是痕都斯坦,也就是今天克什米尔以及北印度地区的人最先在玉质器皿和工具上使用金银错。
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派兵平定了天山南麓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之后,喀什准噶尔部表示臣服,每年都进贡一批产于痕都斯坦的玉器。主要是生活中实用器物,有碗、盘、杯、盒子、洗子、文房用具、刀具等等。器形很独特,胎体薄如蝉翼,纹饰观之凸出,抚之无痕。除嵌有精美的金银丝外,还嵌有各色宝石及玻璃。
马进贵大师作品 水晶错金嵌宝石圣水杯
博:乾隆皇帝见了这些充满西域风情的玉器,是一见倾心了吧?不然不会让准格尔部连年进贡吧?
马:那当然了,香妃是回族人,也充满西域风情,乾隆皇帝不是很喜欢吗,说明乾隆是个挺愿意接受新奇事物的人,哈哈。
博:也因为这些玉器本身的确很美啊。
马:是的,那些玉器上的图案主要是莨苕纹或铁线莲、菊花一类的植物,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而且器形、造型都很独特,工艺又特别精细,把玉质、金银、还有各种宝石的美感协调的融汇在一起,艺术效果肯定是非常惊人的。
乾隆本来就酷爱玉器,在这方面有着不俗的鉴赏力,他不仅作诗赞美痕都斯坦玉器精致的工艺,还下旨让清宫造办处仿制了许多类似的金银错玉器。
博:我国商周时代的金银错与痕都斯坦的金银错有“亲缘”关系吗?
马:你是问两者在诞生和发展中是否有过互鉴和融合吧?我觉得两者不存在任何关系,只是我国商周时代的工匠和痕都斯坦工匠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中研究出了一种原理一致的工艺,应该算是个有趣的巧合。商周工匠不曾想到将它运用于玉器,痕都斯坦人可能也不曾尝试在金属器皿上使用。
博:乾隆时期,由于皇帝个人对玉器的爱好,故而产生了大量优质的作品,很多都保存到了今天,但是使用金银错工艺的玉器却仍然不多,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马:金银错本身是难度极大的工艺,而且往往还是在薄胎上实施,一旦在玉器表面开槽不精确,或者将金银丝敲入槽线的时候有丝毫的不小心,很有可能就前功尽弃,整件作品就算毁了,所以出一件金银错玉器很不容易,精品就更难得。
博:金银错工艺在中国近现代玉雕发展中消失了一阵子,您是怎么将它找回来的呢?
马:最早呢,其实应该是潘秉衡老先生重新把金银错找回来的,他在市场上发现一把刀的刀柄上嵌有金银丝线,很特别,就买回来自己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来自痕都斯坦的工艺。
而我呢,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个镶嵌了银片的小罐,花纹跟罐体有强烈的颜色对比,非常好看,因为在新疆生活多年嘛,我一眼就觉得这个小罐是非常具有新疆特色的,我就想知道这个银片镶嵌是怎么实现的。但是当时已经没人懂金银错了,只有带我的师傅曾经跟潘秉衡一起工作,他看过潘秉衡做金银错的东西,于是我师傅就给我讲,但是只能口述,没法示范。
博:金银错跟金镶玉不是一回事吧。
马:完全不是一回事,金镶玉工艺是采用焊接、爪齿、包边等方法将被镶嵌物体固定并凸出在表面,这在中国传统的首饰加工行业里应用比较广泛。
而金银错是开槽嵌丝,还要将金属与玉质打磨成一个平面,最后实现纹饰图案的表现。另外金银错在其他材质的作品,比如青铜器、木雕上都能使用。
马进贵大师作品 白玉错金嵌宝炉型壶一套
博:您的金银错作品也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那些纹饰、图案都有什么讲究吗?
马:根据伊斯兰宗教文化,装饰图案里是不可以出现人物、动物的,只能是花草植物、几何图形或者文字,而且文字一定是来自古兰经的。伊斯兰教也不允许将他们信奉的真主作任何具象化的描绘,这一点不像汉文化里,经常在各种材质的载体上描摹观音像、佛祖像。
悼念马进贵大师 ,他挽救了金银错这个稀有工艺品种
2018-01-29 15:50:55
马进贵玉雕作品欣赏
2014-06-25 19:56:19
马进贵:器皿难琢但尽展玉石之美
2014-03-18 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