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国画和玉雕的融会贯通
印象中,和玉打交道是一件特别高雅的工作。都说玉是有灵性的,想必也会感染到雕玉的人。果然,顾永骏和想象中一样,穿着得体,谈吐文雅,谦逊近人。
从1962年到现在,顾永骏和玉打交道已有45个年头。换言之,他已经被玉浸润了整整45年。中专毕业后,当时21岁的他进入了扬州漆器玉石厂学徒。开始是在车间里从事雕刻,从开玉到琢玉,一步步熟悉着玉石的纹理、脉络。
顾永骏出身于画家家庭,父亲是省国画院画师顾伯逵。小时候,就是在父亲的挥毫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可惜的是,顾永骏对父亲的中国画并没有完全继承下来。但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中国画布局、立意、构图的各种理念,还是在他的意识中埋下种子。顾永骏的玉作,也以山水、人物居多。
父亲去世后,顾永骏忽然感到“家中的大树倒地了”,从那时开始,他认识到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他都必须要真正独立起来。
工作上,他开始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不甘落后;生活中,他到处收集散落在外的父亲画作,临摹后又返还给别人。
提到这段生活,顾永骏用了“无比艰苦”四个字来形容。结婚后,夫妻俩和两个孩子挤在16个平方米的房间里。自己每晚研习时,都要用纸把灯罩起来,轻手轻脚地,不想打扰孩子们的休息。他还大量阅读古典书籍,增加文学修养。现在顾永骏的绝大部分玉雕作品都会雕刻着一首古典诗词。
【成就】恢复失传200年的“山籽雕”
从众多玉雕师傅中脱颖而出,顾永骏靠的是恢复了失传200年的“山籽雕”。故宫博物馆内,曾有扬州师傅雕刻的“山籽雕”作品《大禹治水图》,被誉为“国宝”。
“山籽雕”是玉器的一个品种,其创作保留了鹅卵石形状的天然外形,以各种人物和诗词典故为内容,施以山水花草、飞禽走兽,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的方式雕刻出玉器。这种源于宋、盛于清的绝技也已失传很久。
从1978年开始,扬州玉器厂就成立了攻关小组,力求恢复“山籽雕”,四五年后,攻关小组只剩下顾永骏一人,他不断从扬州文物商店借来明清时期的“山籽雕”作品,终于让“山籽雕”重现当世。
在顾永骏创作的各类“山籽雕”中,《汉柏图》的创作最艰辛。那是1996年的春节,厂里放假了。他独自面对1吨重的玉石,想到了用苏州光复镇四棵名为“清、奇、古、怪”的柏树为主角,再辅以文人墨客。当时只有5天的时间,到了最后一天,他头脑里的各个人物还没有“各就各位”,顾永骏心急如焚,尽管北风呼啸着,大雪飘洒着,但他还是急出一身汗。他不由得对着玉石作起揖来,祈祷这些人物能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说也神奇,仿佛是他的诚意打动了玉石,他的思路豁然开朗,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整幅作品的设计。当他走出车间时,大雪也停了,太阳也出来了,就连小鸟也开始“叽叽喳喳”地报喜了。
不走前人路,让顾永骏的作品永远充满了新意,除了《汉柏图》,他还创作出《聚珍图》、《潮音洞》等大型玉雕作品,被誉为国内“山籽雕”第一人。
【展望】扬州玉雕并不担心传承
现在的顾永骏已经退休,每天在家把玩玉石,自有大自在。每日与玉对话,人与玉共神游。
顾永骏并不担心扬州玉雕的传承,他认为扬州玉雕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尽管会出现人才的流动,但绝不会影响整体的欣欣向荣。他带的徒弟薛春梅,也已经成为了国家级大师,“师徒皆大师”,也成为了扬州玉雕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玉雕大师】中国山籽雕第一人—顾永骏
2011-12-23 16:18:34
【简讯】顾永骏从艺50周年艺术研讨会召开
2011-07-21 23:50:55
“国大师”顾永骏70岁收徒(图)
2011-07-19 19:31:36
扬州玉雕界共贺顾永骏大师70寿诞
2011-07-15 23:44:18
观音——顾永骏作品
2011-01-22 18:43:50
仙舟笛韵——顾永骏
2011-01-14 19:34:47
中国玉雕大师顾永骏携扬派新生代玉雕师在沪举办“广陵玉翠”新年展
2011-01-03 22:30:16
顾永骏大师《吊链瓶》
2010-12-17 18:58:40
顾永骏《寿酒》
2010-12-14 19:56:15
顾永骏《福禄寿》
2010-12-08 01: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