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扬州玉器 > “扬州工”与明清玉器珍品

“扬州工”与明清玉器珍品

作者:扬州玉器 发表时间:2009-10-10 点击:2591 次

 

     “明清高档玉器主要由扬州、京城宫殿造办处生产,中档玉器主要是苏州产,而低档玉器则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可以生产。”中国玉器研究会常务理事殷志强讲述明清玉器的收藏和鉴赏。

 

 

                                                                                                                                                     (扬子晚报)

  明清玉以新疆玉为主材

  殷志强介绍说,以往不被人们重视的明清玉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原因在于明清玉器以及整个明清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科技价值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因而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显现出来。

  “明清玉器选用优质贵重材料,主要为新疆玉,包括巨型山料、山流水玉料,更多的是玉籽料,用来雕刻日用玉、装饰玉、把玩玉等。”殷志强介绍说,明清时新疆玉的质地细腻、晶莹透明,油性特别好,“越盘越滋润,越玩越可爱”,因而得到大量使用。

  除了新疆玉之外,清代乾隆年间翡翠开始大量进入中国,成为贵族女性首饰首选用玉。翡翠的大量输入丰富了中国玉文化宝库,但并未动摇中国以新疆玉为基础的玉文化的根基。此外,大量外来宝石进入玉器珠宝行业,特别是郑和下西洋从东南亚带回大量红绿蓝宝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玉器工艺材料,弥补了新疆玉色泽单一、艳丽欠佳的不足。

  江苏琢玉水平全国领先

  明清玉与江苏有很大关系。殷志强介绍说,当时的高档玉器主要由扬州、京城宫殿造办处生产,中档玉器主要是苏州产,而低档玉器则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可以生产。他还介绍说,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可见当时江苏琢玉水平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具体来说,高档玉器主要是明清宫廷及王公贵族使用的陈设玉、礼仪玉,体量一般比较大,琢磨工艺较精,像明代的玉带板、玉器皿,清代的玉山子等。殷志强特地带来一枚明代透雕花卉纹白玉带板,这是皇宫贵族使用的物品,采用透雕的琢玉技法,正面是花卉纹,背面是小镂孔,主次分明的同时看上去又浑然一体。

  一块白玉挂件蕴藏“福禄寿”

  “明清玉器,在造型图案纹样上,已基本没有了早期的鬼神、神仙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图案纹样。”殷志强说,这些图案的变化,更满足了人们“玉吉祥”的大众消费心理,比如两条鲶鱼和如意,则构成“年年如意”图案;用“松竹海”、“福禄寿”的纹样来表达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殷志强指着他带来的一个清代透雕福禄寿白玉挂件说,它的正面雕有蝙蝠和鹿的图案,象征“福禄”,背面刻着“寿”字,合起来便是“福禄寿”的含义。它的巧妙之处在于双面玉的设计形式,增添了玉本身的观赏性以及内涵,更显玉的玲珑剔透。

  再比如,一件明代透雕一路连科白玉挂件,它的个头不大,但雕工精细,采用新疆和田玉作为玉料,玉的正面两侧雕有花草,具有一定的弧度。背面则十分平坦,从而突出主体,属于典型的明代工艺。另外,花草在旁,象征官位一路高升,题材十分美好。另一件明代鹅形青白玉笔添,形似藕,属于并不多见的明清玉器。初看很容易错认为砚台,实际上是古代文人写字时用来滤去或添加墨汁的物件。笔添一端的鹅头取自“曦之爱鹅”的典故,有文人附庸风雅的意味。

  “玉臂搁作用类似鼠标垫”

  透过这些样本,也能看出明清玉器达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辉煌的顶峰,有的甚至成为历史绝唱。具体来说,明清玉器综合应用了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传统琢玉方法,同时加以融会贯通,明代还发明了主题突出的多层立体雕。“明清玉器个头不大,但内有乾坤。”

  “这个明代竹节形白玉臂搁,有点像今天大家常用的鼠标垫。”殷志强指着一个竹节一般的玉件告诉记者,这其实是古代文人书写小楷或作山水画时放在腕下,防止宣纸和胳膊粘在一起,或墨汁沾到衣服上的用具。臂搁,多半是用竹子和木头制成的,所以白玉臂搁十分稀有。竹节形状的白玉臂搁,借意竹子的节节高升,深受有志于功名的文人喜爱。此外,白玉臂搁也有室内插屏观赏的用途,体现主人的高雅情趣。“其实它的做工很复杂,而且很费料,要挖掉一块整料,而且要修成竹节模样。”

  高中档玉器市场上很少见

  随着明清玉的拍卖价格不断被刷新,收藏虽然热起来了,但投资依然需要谨慎。殷志强介绍道,现在市场上一件明清高档玉器价值人民币数百万元,数千万元的也不在少数。中档玉器价格一般在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之间,低档玉器一般在数千元至数万元间。高中档玉器现在在古玩市场已很少见,能否找到价廉物美的明清玉器,全凭眼力和运气。

版权声明:
  
扬州玉器网上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注册用户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及/或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为扬州玉器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下一篇:细数“扬州造”千年国宝
上一篇:上下五千年,唯有玉作缘

用户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值班编辑
浏览历史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和田玉 扬州玉器 扬州玉器网 和田玉籽料 珠宝 山东收藏网 和田玉藏家
微信号:1377359081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和田玉 | 网站地图 | 回到首页 | 作品列表
© 2006-2023 扬州玉器网 版权所有
扬州市文汇东路双子星大厦日座707室 Tel: 13773590814 QQ 57189349
ICP备案证书号:苏ICP备11044883号扬州翠千城玉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rss